• 中文
    • English
  • 注册
  • 查看作者
  • 鲜于同61岁中举,整整的四十年晚运:人的命运不同,不要为年龄限制!

    明朝时,广西兴安县有一童生,叫鲜于同。论才华,是胸藏万卷,笔扫千军。可是志大而命薄,56岁了还是科举不中。

    当时的兴安县知县叫蒯遇,来自文化昌明之地的江浙,从小就高中甲等进士,声名非常好。只是有个毛病,看不起大龄读书人。
    这一年县试,蒯知县看到一篇非常喜欢的文章,毫不犹豫拔了第一名。

    结果出来一看,是已经56岁的鲜于同。蒯公暗道晦气。心想:下次坚决不能选他了,我专门挑个风格不一样的。

    到了八月举人放榜,拆榜一看,《礼记》房首卷又是鲜于同。原来,正好鲜于同拉肚子,发挥失常,文风变了,正好被蒯公选中。

    第二年,鲜于同58岁,进士考试还是没有考中进士。但是,他毫不气馁,任人笑话,每天只是刻苦攻读。

    不知不觉又是三年,又到了会试的年头,61岁的鲜于依然同精神矍铄,斗志昂扬。

    在北京第二遍会试前,忽然他做了一个梦。梦见中了正魁,会试录上有名,下面却填做《诗经》,不是《礼记》。鲜于同本是个宿学之士,样样精通,现在功名心急,梦中之言,不由不信,就改了钻研《诗经》应试。

    事有凑巧,蒯知县为官清正,也到了京城,钦授礼科给事中之职。

    其年又进会试经房。蒯公不知道鲜于同改经的事,心中想道:“我两遍错了主意,取了那鲜于‘先辈’做了首卷,今年他更老了,我要是还取了他作卷首,这一辈子就丢人到家了。

    算了,我去看诗经卷吧,这样不管鲜于同如何,都跟我没关系。

    哪知道看完卷子一揭晓,《诗》五房头卷,列在第十名正魁。拆号一看,正是兴安县鲜于同。

    蒯公不由得目瞪口呆:他不是《礼记》吗?啥时候改了《诗经》呢?

    见到鲜于同的时候一问,才明白了梦中的原尾。蒯公叹息连声道:“真命进士,真命进士。”从此蒯公与鲜于同师生之谊,比前反倒厚了一分。

    殿试过后,鲜于同考在二甲头上,得选刑部主事。

    转过年来,蒯公因为直言敢谏,得罪了当权的大学士刘吉,被关进了监狱。刑部官员们都害怕刘吉,想把蒯公置于死地。

    鲜于同召集了同科的进士们,一起找门路,托关系,最终蒯公终于从轻发落。

    出狱后,蒯公到鲜于同府上致谢。鲜于同说:“您的三次知遇之恩,天高地厚,这点小事,报答您的恩情万分之一都没有啊。”
    从此,两人成了通家之好,常来常往。

    六年后,蒯公的儿子蒯敬共和当地的豪门查家争抢坟地的边界,发生了激烈冲突。正好查家失踪了一个小厮,就诬陷蒯敬共杀人。蒯敬共无法辩解,吓的跑到云南找做官的父亲去了。

    正好鲜于同的资历应该升任知府,于是,他主动要求去了台州。

    到任后,鲜于同谁也不搭理,只是抓紧时间安排捕快寻找小厮。两个月后,把小厮抓捕归案。然后,鲜于知府当堂申明,与蒯家无关。

    查家一看,赶紧托人说情,情愿吃点亏,赶紧结案。蒯家也想息事宁人,结果最后皆大欢喜。

    鲜于同做了三年知府,名声大振。升官做了浙江巡抚。而蒯公已经因病退休了。听说鲜于同升官,就带着孙子来拜访。

    “这是我孙子蒯悟,悟性还行,以后请多多教导下吧!”
    鲜于同毫不犹豫:“我早就想退休啦,可是您的恩情没有报答,我一直在等待机会。如果您放心,就把孩子放我这里吧。”

    蒯公说:“能得你教导,我死也瞑目啊!”
    从此,蒯悟就开始跟随鲜于同日夜苦读。

    三年之后,蒯悟中举。八年之后,和鲜于同的孙子鲜于涵一起考中了进士。

    鲜于同自五十七岁登科,六十一岁登甲,历仕二十三年,腰金衣紫,锡恩三代。告老回家,又看了孙儿科第,直活到九十六岁,整整的四十年晚运。

    人生就是这样,每个人的命运各不相同。但是,只要勇于进取,永不放弃,就有无限的可能。
    我们自己不要被年龄限制住,也不要因为年龄歧视他人,才是最合理的选择。

    年龄只是数字,最重要的,是心态!历史上的无数故事,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。如果还是不懂得,就太可惜了。

    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,不欠恩,也不欠账,没有后悔,也没有遗憾,就足够了

    未知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5.8k
  •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

    登录
  • 做任务
  • 实时动态
  • 偏好设置
  •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: